- 研究現況
本校長期以來在研究發展上,積極鼓勵教師打破自我界限,彼此合作以進行跨領 域之研究,將有限的研發資源,經由有效的聯結與整合,設置有 48 個不同目標之「聯合研究室」,而這項作法確實有效地提昇了本校的研發能量,從教育部、科技部或其他機構爭取獲得之計畫數目或補助經費正大幅成長中,與擁有 大量教育資源之新設國立大學比較並不遜色。
編號 |
聯合研究室名稱 |
編號 |
聯合研究室名稱 |
1 |
微孔及奈米材料特性與輸送現象 |
25 |
功率積體電路(PIC) |
2 |
半導體製程 |
26 |
電力電子與馬達控制 |
3 |
高級物化處理 |
27 |
混合訊號積體電路設計 |
4 |
馬達與傳動 |
28 |
系統整合暨IC設計 |
5 |
光纖及玻璃材料 |
29 |
電力能源系統監控 |
6 |
產品設計 |
30 |
非線性伺服控制 |
7 |
生化工程 |
31 |
多媒體通訊系統 |
8 |
奈微米加工與量測 |
32 |
超音波工程 |
9 |
建築產業與城鄉發展 |
33 |
人工智慧 |
10 |
電化學微製程與微接合技術 |
34 |
電子商務 |
11 |
坡地災害 |
35 |
知識管理應用 |
12 |
分子動力學與半導體製程模擬分析 |
36 |
企業資源規劃 |
13 |
創意應用與機構設計 |
37 |
網路行銷 |
14 |
生死學 |
38 |
多媒體安全與保護 |
15 |
自然語言處理 |
39 |
無線監控實驗室 |
16 |
性別與文化 |
40 |
電子材料與元件應用 |
17 |
運動科學 |
41 |
空氣品質與空氣資源 |
18 |
圖論聯合 |
42 |
無線與行動網路 |
19 |
運動健康與休閒管理 |
43 |
綠色材料與電能研究室 |
20 |
光纖通訊技術 |
44 |
多尺度模擬與分析 |
21 |
雷射技術 |
45 |
客家知識體系實驗室 |
22 |
大容量電力電子裝置應用於電力控制 |
46 |
微機電系統應用研究室 |
23 |
自動控制 |
47 |
生醫系統 |
24 |
遙測影像處理 |
48 |
環境事故專業技術 |
- 產學現況
在產學合作上,本校透過「創新育成中心」及研究發展處技術合作組的設立,積極與地方產業進行廣泛接觸與合作,希望在技術引進開發及企業經營管理等面向提供諮詢輔導,以培育廠商;也經由檢測服務及教育訓練課程等作法,實質幫助地區產業,建立宏觀與實務之產學資源整合平台。 ˙
- 推動國際學術交流合作
開展校際往來,透過各種模式和管道,充分發揮各界力量,開始建立與國外學校及研究機構交流與合作的新空間,並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促成深入交往,特別要發展實 質性的深層次聯合與合作。首先瞄準與本校已有交流的學校進行以教授與教授、系院與系院等各種合作模式,促進校際間全方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。其次,本校積極 建構一個國際化之學習機制,並整合本校研究與教學之豐富資源,以開創國際性學習環境將是開拓國際交流的基礎。為此,本校在國際化交流活動上將以國際學術交 流法制化及建構國際化校園環境作為重點目標。 ˙
- 未來發展
面對「全球化」競爭,政府組織再造及民間企業研發資源需求提高等各項嚴苛挑戰,本校在研究發展與產學合作等事項上,主要因應的策略是將研發組織扁平化,努力 消除內部溝通障礙,提升教職員工的好奇心與學習動力,結合力量形成一個沒有界線的研發環境,擴大本校影響力,並提升服務的供給能力,善用大學公共財,使本 校之研發科技及人才,確實成為與地區產業及政府機構密切結盟的「聯合」型大學,作為研究發展與產學合作的願景。